严惩监管勾结金融大鳄 李克强讲话释放这些信号
【摘要】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廉政工作会议上表示,严惩个别监管勾结金融大鳄等非法行为。对金融领域腐败要坚决查处、严惩不贷。
4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部署今年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时指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国资国企和金融监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同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领域腐败风险。“当前,金融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对金融领域腐败要坚决查处、严惩不贷。”李克强特别强调,严厉打击银行违规授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保险公司套取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中央再表态严防金融腐败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同时,防止国用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领域腐败风险。”李克强用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再次强调了防范金融腐败的深远意义。
在讲话时,李克强直言,当前,金融领域存在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金融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对金融风险要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金融领域腐败要坚决查处、严惩不贷。
事实上,整肃政商关系盘根错节的中国金融界,早在2014年3月就已初露端倪。当时中纪委机构调整,纪检监察室的数量增加至12个,其中的第四监察室即负责主导金融系统反腐工作。这也是中纪委首度设立有关金融反腐的专门机构。此外,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还起用黎晓宏执掌中央巡视领导小组办公室。黎晓宏之前曾担任华夏证券董事长、中信建投证券董事长、中国证监会纪委书记等职务。
金融高管频落马
2014年尤其是下半年起,金融圈反腐大案频出,多位高官、高管相继落马,让金融反腐重回舆论的风口浪尖。“反腐败和金融是相关的,腐败问题必然导致金融一些暗箱操作,引起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去年初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句表态似乎阐明了金融反腐风暴愈演愈烈的原因。
2015年8月初,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原局长李量因收受礼金、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9月16日,中纪委宣布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当年10月31日,中央第七巡视组组长刘卒更是带队进驻了证监会。第十三巡视组组长朱保成则带队进驻中信集团。11月3日,2015年中央巡视组第三轮专项巡视已全部进驻含21家金融机构在内的31家单位。而就在10日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姚刚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12月9日,人社部发布消息称免去姚刚的证监会副主席职务,成为当时证监会被查级别最高官员。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一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就通报了约30名金融领域领导干部。
治本仍需依靠改革
李克强在总结此前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时,将改革二字称为防范金融腐败的“治本之策”。他表示,自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各部门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国企、社会等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机制。这些改革举措,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寻租腐败风险。
有银行业资深专家表示,金融腐败形成的根源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治理体制存在缺陷密切相关,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缺失,即有些金融机构对内控制度的认识还不到位,忽视了内控制度是一种机制,是一种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整个过程之中的相互制约的防范机制。
因此,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被业内普遍看做是防范金融腐败的关键手段之一,其中尤以加快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为重,比如: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等,以破除金融机构的官商作风,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的合理竞争,为社会组织的融资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推动银行业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此外,金融机构运作方式的市场化,需要用市场手段调节配置金融资源。
相关新闻:
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被查
4月9日下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消息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4月9日晚间,中国政府网刊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讲话,称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事实上,早在两个月前,就有传言称这个一行三会的掌门人之一,金融系统内被审查的最高级别的官员被立案调查。尽管传言随着项俊波不断出席各种活动而烟消云散,但短短数月,剧情再度反转。(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