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连续中标美地铁订单 国际业务增长迅猛
股城网注:一年内,中国中车连续中标美国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费城地铁车辆订单,不仅刷新了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地铁车辆的纪录,而且在北美最大的三个城市群立足生根,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力量。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中国举行。作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中国中车在国际上的表现备受关注。
5月5日,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唐山公司”)收到美国东南宾夕法尼亚交通局发来的合同书,正式获得费城双层车订单。这份采购合同总价约11亿元人民币,包括动力集中动车组的45辆不锈钢双层控制头车和中间拖车,后续可增购10辆,服务于费城及周边地区的通勤交通。
这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尤其是不锈钢双层车产品首次出口北美干线铁路市场。一年之内,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车”)先后成功中标美国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费城地铁车辆订单,不仅刷新了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地铁车辆的纪录,而且在北美最大的三个城市群立足生根,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力量。
“总书记说我们的产品是‘抢手货’,总理说我们的产品是‘金名片’。”中国中车行政总监何凤华说,眼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样,中国中车的国际业务也增长迅猛。
“中国高铁”不仅让中国人津津乐道,帮美国人改善出行民生,在全世界也赢得喝彩。何凤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中车的产品已覆盖全球七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签约金额从2011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1亿美元(约合5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3%。可以说,全球有铁路的国家,83%的国家都有中国中车的产品和服务。连人烟稀少的南极洲,也不例外。
“走出去”的“五本模式”
说起动车、高铁,没有人否认“高铁经济”给生活、出行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出行品质的提升。
“通过2.2万公里的高铁线路,把广袤的中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城市。”何凤华举例说,今年春运,中国高铁为超过2亿人次提供了服务,相当于巴西全国的人口集体坐了一次高铁。
中国中车副总裁王军曾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2016年,中国铁路发送旅客27.7亿人,其中动车组发送14.43亿人;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442.7万人,创历史新高。
研究表明,每投资1亿元的轨道交通项目,可带动GDP增长2.63亿元,增加8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高铁促进了人口流动,有效拉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周期较长,一般在8年左右,对产业可产生持续拉动作用。仅中车唐山公司就有上万家配套企业,共享高铁“盛宴”。
年报披露,2016年,中国中车新签订单约2626亿元,其中国际业务签约额约81亿美元,同比增长40%;期末在手订单约1881亿元。
“特别是近两年,印尼高铁正式落地,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项目开始启动,俄罗斯高速动车组本土化达成协议,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何凤华说,2016年,中国中车在传统市场的地位继续巩固,相继获得了肯尼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订单。
中车产品进入发达国家也成为常态。
除了前文提及的费城,4月12日,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下称“中车长客”)与美国洛杉矶县大都会交通局正式签订地铁车辆销售合同。后者将以6.47亿美元(约合44.7亿元人民币)购买282辆中车长客的地铁车辆,其中初期先以1.78亿美元购买64辆地铁车辆。
稍早前的4月3日,美国波士顿市政广场,一辆由中国中车制造的波士顿橙线地铁列车吸引了大批民众驻足。这是“中车制造”首次和当地乘客见面。当天,波士顿市所在的马萨诸塞州交通局官员亲自为这辆中国制造的地铁列车剪彩。
3月31日,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第三批40辆伊兹密尔地铁列车启运出厂。这批列车从天津港装船运往土耳其。至此,中国首次出口欧洲市场的95辆“中车智造”地铁列车项目全部完成。
中国中车为白俄罗斯提供的“高寒机车”,成为中白两国经济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
何凤华介绍,在产能“走出去”方面,中国中车早就加快了海外经营网络布局,在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收购了6家公司;在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制造工厂、维保基地,形成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和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
截至目前,中国中车在境外已经设立或正在设立的网点有数十个,包含并购企业、区域公司、办事处、本地化生产基地、售后服务点和研发机构等。
何凤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北美,美国马萨诸塞州捷运署决定增购134辆波士顿地铁车辆,用户在公告中表示:只有中国中车制造的列车符合采购要求,后续列车只有从中国中车采购,才是实现地铁标准化的唯一途径。”
而在南美,中国中车为巴西提供的地铁车辆,不仅成为巴西世界杯一道夺目的中国元素,也已深深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马来西亚,中国中车投资建设的东盟制造中心,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新亮点。”何凤华继续举例子,在非洲,中国中车通过深度推进“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本地化管理”的五本模式,既提升了当地轨道交通水平,又获得了用户和利益相关方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