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首现零通过 新股发行审核趋严对股市影响几何
股城网注:昨日,IPO首现零通过。分析人士认为,新股“堰塞湖”压力正逐步缓解,长期而言对资本市场是好事。大资金将会更加关注过会的优质企业。
新一届发审委上任近两个月来,IPO通过率明显降低已成大势所趋。11月29日,A股上会的三家企业IPO全部被否,包括重庆广电数字传媒、博拉网络和北京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信息,首次出现单次0通过率。
华南一位市场人士认为,目前监管层的态度非常明确,以后上市的新股质量会明显提高,次新股里面会出现黄金,部分问题企业也很可能会撤回IPO申请。
通过率大幅下降至不到六成
11月28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会议召开,会议审核结果:宣城市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联德精密材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未通过。
本月初,南方日报曾经报道,在11月7日上会的6家企业中,仅有1家企业通过,另外5家被否决,单次过会率仅为16.7%。
自新一届发审委10月上任以来,A股IPO通过率显著下滑。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11月29日,本届发审委共计审核59家公司IPO申请,其中33家通过,21家被否,通过率不及58%。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新股首发上会企业总数为405家,过会企业328家,过会率高达81%。相比而言,目前的过会率总体下降超过两成,下降幅度明显。
在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就职仪式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宣布,证监会党委已经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目前,新一届发审委把此前分板块的设置,整合成了一个大发审委,共包含63名委员。其中42人是专职,21人是兼职。而来自外部的委员也明显增加,涵盖各部委、高校和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大发审委”的设置,增加外部委员,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新一届的发审委员会更加关注申请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情况、更加关注企业的合规和风险控制。
新股“堰塞湖”压力正逐步缓解
值得关注的是,新股“堰塞湖”压力正在逐步缓解。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近日表示,“2016年至2017年10月底,沪深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605家,合计融资3411亿元,IPO家数和融资规模均居同期全球前列。”
他表示,2017年,IPO企业从发行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一年3个月左右,较之前需要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直接融资效率显著提升,可预期性增强。
强监管下的IPO常态化,对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全方位监察,对发审委“终身追责”,这在市场激起大片水花。
东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表示,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一轮新股发行常态化画了一个分号。之前快速审核,高效审核,高通过率的情况告一段落。新一届发审委在终身问责的新制度下,心中更有资本市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本大账。相应的审核标准,通过比率,必将更加严格,更加谨慎。不过,随着现在相应的制度安排,相关规则日益明确后,相信IPO常态化将在新的轨道里正常化。
“新股发行审核趋严,长期而言对资本市场是好事。大资金将会更加关注过会的优质企业,不过,长期而言上市企业的总量可能并不会减少,只是速度放慢。阶段性看,目前次新股的情绪已经在酝酿转折,下一次的大盘反弹或许会由次新股引领。”上述华南私募人士表示。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纪鹏认为,随着制度的完善,股市纳入法治监管逐步走向完善和宏观政策的推动,积极的资本政策进一步明朗,在发审环节会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因此一方面对现在的严格审批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对现在三个公司都不过的现象不认为是常态。
“我想随着整个政策的明朗,市场情况在好转,或者法制监管到家,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下会逐步趋向均衡合理。IPO通过率我想维持在50%—60%是合理的。在这个左右的过会率我想是可以的。”刘纪鹏表示。(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