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正文
热搜:舞蹈动作瘫痪社会保障卡肖建华有多少资产

薛兆丰到底什么水平 薛兆丰不断被爆出负面信息

日前,备受争议的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已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离职。薛兆丰是何许人?薛兆丰到底什么水平?

薛兆丰争议颇多

薛兆丰199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通过自学张五常经济学,对经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网络和报刊发文,可以说是薛兆丰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网民,并且对舆论工作相当掌握,少年意气和网民泼辣的性格集聚一身,一时间在早起网络引起了众多口水战。2003年到2008年他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北京大学国发院至今。薛兆丰在国发院期间,除了教学外,也多次就公众事件发言,比如网约车和垄断等。

薛兆丰到底什么水平
薛兆丰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2009年曾经转述过张五常称薛兆丰不是其学生,也不是其朋友,并称薛兆丰不懂经济学。不过留言随后删除。

去年,薛兆丰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教授的专业身份,在知识付费APP得到上开设的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一度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标志性作品。

目前该专栏的订阅量达到25万,按照每份199元的价格来算,《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为平台带来的营收是4975万。

但这样一位经济学教授,却不断被爆出和其教授身份、学识水平有关的负面信息。

首先是在薛兆丰成名之前的2013年左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张永璟在微博上流传较广的一段话是:我是薛留美期间同窗,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他号称的研究方向之一“公共选择”,而他读的法与经济学课程也是我的主导师所主持,所以对他很熟悉。实事求是的说,薛的政治经济学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基本上就是在对着概念查字典,所以闹了不少笑话。我批薛,不光是因为他到处显摆,更是因为他冒充我们公共选择专业的学术牛人,在外面胡说八道。

在薛兆丰成名之后,也遭到了来自同事的质疑。

唐方方对薛兆丰教授身份的质疑

2017年底,薛兆丰的同事唐方方对薛兆丰“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产生质疑,发文称北京大学招聘教师是有非常严格、认真的程序的。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北京大学人事处好好打听一下,这位先生是不是北京大学的正式教师,还北京大学教授呢。唐方方批评说“经济学不是故事会”,发言用语直接,讽刺意味强烈。其出示了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相关事业编制名单,确实找不到薛兆丰。

新京报报道指出,北大教授有属于事业编制的教授,也有院聘教授等。“薛兆丰不是正式的事业编制教授,是院聘教授。”

受到质疑后,薛兆丰在得到平台的售卖课取消了北京大学字样。

在专业知识付费领域,最重要的背书便是身份和学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是典型的知识付费,薛兆丰因为身份遭到质疑,使他的成名之路更加戏剧化。

汪丁丁对薛兆丰学术水平的质疑

上个月,汪丁丁和薛兆丰围绕知识付费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汪丁丁拥有数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等学位,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薛兆丰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

两位学者的大论战自然是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讨论。

首先是汪丁丁发文《为什么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称去年罗振宇和脱不花曾和自己喝茶,之后自己开始关注得到的商业模式,但自己无法忍受这一商业模式的折磨,因为这种模式要求自己反复改变自己的表达,直到商业团队认为大众能够理解,自己也曾去尝试,但还是觉得不可能背叛自己。

并直言,那些折磨自己并因此使自己从勉强二流学者的水平降低到大众能够理解的水平即三流水平的人,分享知识收费的至少百分之五十收益。能够与金钱和权力交换的知识,必定是三流的,因为表达方式不可能继续忠于只有一流知识才可表达的那种重要性感受。

虽然文中并没有指名道姓,但难免让人联想到同为同事,又是得到专栏红人的薛兆丰。

之后,薛兆丰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尽力消除“知识”的神秘感。

有这样一些学者,以为知识天然地就分为三六九等。但在我们的专栏所讲解的知识体系看来,知识的深浅轻重,是以理解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准绳的。没有什么知识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

同样,也有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把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囫囵吞枣和故弄玄虚当做做学问的一种境界。而我相信,哪怕再深奥的知识,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反过来,一种思想,如果表达得不清不楚,那别人也无法指出它的错误。那些只能用来“端着”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两者的论战你来我往,好生热闹。

薛兆丰称汪丁丁“故弄玄虚”,对汪丁丁的以往部分作品进行公开批判,质疑其学术水平。

汪丁丁称薛兆丰或者薛兆丰的半脑残粉贻笑大方。称自己虽多次声明若干次不反对为收费而讲解知识,但偶然读到薛兆丰“名著”序言的第一页第一段,薛兆丰试图从日常口语概括经济学论,四项概括至少错了三项。并直言让经济学家感觉这段文字是完全没有毕业的经济系学生写的。

薛兆丰关于经济学的言论

除了对于薛兆丰身份和学术的质疑使他身上多了争议点之外,薛兆丰关于经济学的一些言论也令业界震惊。

我讲的经济学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薛兆丰曾在一场发布会上提到自己对于如何传递经济学知识的看法。

我们中国有一半的学生是学文科的,学文科里面有一大半是学商科的,很多人都学过经济学,课堂上的经济学更多是黑板教学——曲线、公式、方程、模型、数学求解,是基尼系数、效用函数这样抽象的概念,是统计数据、思想历史等等事实的堆砌。说起经济学,大家想到的是这样子沉闷的东西。

实际上,我讲的(经济学)完全是另外一码事。我们不讲事情的堆砌,甚至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都不重要。我们这个课堂里面很重要的是讲因果关系,我们讲的不是一个概念,讲的是一个使用的场景,在场景中让大家学会如何去应用知识,只有学会用你才会理解,只有理解你才会进步。

人们在市场中和政治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很关心民意,觉得什么事情都通过民主的过程决定,就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我们看很成熟的民主国家,美国、英国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他们不断推出对经济有害的政策,关税、最低工资、物价管制,层出不穷。为什么民主进程不能制止这些错误的经济政策出台?这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假设,是认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候是对的,总能纠错,总能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问题就出在这个假定上,不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对。因为人们在市场中和政治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经济学研究的是好心人为什么会做坏事等

我们通常的观点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见到坏事,就是坏人做的,我们将坏人找出来、这个世界就会变好。而经济学不是研究这个,刚好相反,是好心人为什么会做坏事,自私自利的人为什么做的事会变成好事,一些好的规定、用心良苦的规定或者政策,为什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怀着“搜寻最便宜的苹果”的目的走进市场的时候,因为市场增加了一个需求者,苹果的价格上升。这就是事与愿违。

不知这些质疑对于薛兆丰的离职有几分影响,是不是太多的质疑促成了薛兆丰的离职?而对于坐拥25万阅读量的薛兆丰来说,“北大教授”这个头衔对于他来说,还重要么?